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现代能源经济

2018-10-12

中国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36%快速上升至目前的57%,并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40年将达到75%。目前城市能源消费量已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5%,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城市是能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阵地,也是能源产业创新的聚集地。建设城市现代能源经济是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的重要组成。

建设城市现代能源经济应问题导向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城市现代能源经济是城市中与能源相关的现代化经济活动。从能源消费、智慧能源看,现代能源经济体现了能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要素和信息的关系。从能源供应、能源产业看,现代能源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城市能源经济存在以下几个普遍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其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与城市现代能源经济仍有差距。

一是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粗放发展的城市能源经济存在环境问题。受高耗能产业、来料加工型制造业以及粗放能源消费方式的影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能耗强度平均水平的1.4倍,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1倍,是美国的2.0倍,日本的2.4倍,德国的2.7倍。同时大部分城市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能源比重比较低。中国几乎有四分之三的城市达不到规定的国内空气质量标准,雾霾、碳排放强度高、酸雨等环境问题突出。

二是高密度、高收入且缺乏灵活性资源的城市能源经济存在安全问题。城市单位土地面积的能源消费量巨大,本地能源生产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严重依赖外部输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提升,城市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和产业,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促进供需平衡的市场机制不成熟,需求侧响应、供应侧调峰的潜能未充分发挥。

三是数据实时采集及挖掘技术薄弱、数据共享机制缺乏的城市能源经济存在智慧互联问题。相比于能源的集中生产环节、输送环节,能源在城市中的配送、消费以及与终端用户互动等环节的智能化程度相对低,影响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能源数据在采集中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在存储中效率低、可靠性不高,在处理中平台系统分散、数据挖掘技术不成熟。同时城市的能源、土地、气候、经济、交通等数据缺乏开放共享的机制,制约了城市智慧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四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缺乏带动力的城市能源经济存在产业创新问题。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核心技术缺乏,关键装备及材料依赖进口。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不够突出。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重大能源工程提供的创新实践机会与能源技术研发结合不够,创新活动与产业需求脱节。能源产业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乏力。

城市现代能源经济的特征

为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城市能源经济应该要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型,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为立足点,优化城市能源系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互联的城市现代能源体系,培育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体制改革和市场机制创新。

以聚焦解决问题为导向,城市现代能源经济主要有以下五个普遍特征。

一是清洁低碳。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双控制。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实现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双优化,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二是安全可靠。实现多种能源供应的协调发展、灵活互补,充分发挥智能互动的需求侧资源潜力,提升能源系统的预警性、可靠性和可恢复性。

三是节能循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城市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变粗放型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节省社会用能费用。

四是智慧互联。完善能源在城市中的配送、消费等环节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实现对城市能源数据泛在、实时、综合的采集和分析。建立城市的能源、土地、气候、经济、交通等数据开放共享的机制,提升城市智慧管理和服务能力。

五是产业创新。发展与当地能源体系的特色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以企业为主体突破核心技术,降低能源技术装备、关键部件及材料的对外依存度,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城市现代能源经济的重点任务

构建高效、低碳、电气、互动的城市能源消费体系。严格控制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加强重点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形成职住均衡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减少城市交通出行需求。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升级改造清洁高效生产工艺,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废钢铁、废塑料和废有色金属。全面治理散烧煤,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用清洁电能和低排放天然气设备替代散煤、燃油设备。北方居民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及电力供应与消费等四个领域实现再电气化,提升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实施多种需求响应机制,引导电力、天然气用户自主参与调峰,以促进消纳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系统安全可靠性。

构建清洁低碳、多能互补、安全自愈的城市能源供给体系。大规模提升外来清洁能源供应占外来能源比重。加大开发利用本地清洁能源,例如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电、城市垃圾发电、天然气三联供等技术,推广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推进工业余热利用。探索核能在发电、城市采暖供热、工业供汽及海水淡化领域的利用。结合新型城镇化进程及城市更新的需要,适度超前建设配电网。提升城市配电网的可靠性及智能化水平,在超大型城市建成世界一流的配电网结构。

构建实时感知、共建共享的城市能源智慧互联体系。提高城市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全过程信息采集覆盖率和智能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预测、优化,实现对综合能源系统的高效分析和灵活控制。实现能源信息与城市交通、建筑、工业等数据互联共享,为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高质量的生产生活提供智慧支撑。

构建产学研自主创新、带动上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能源产业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科技基础研发、技术应用研究、示范工程建设、应用推广等,推动重大能源工程与能源技术研发紧密结合。聚集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吸引人才落户,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持续动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储能、电能替代、能源环保、智慧能源、能源材料等领域的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主体。

构建科学规范、统筹协调的城市能源治理体系。提升城市能源规划水平,统筹规划电力、燃气、热力(冷)、供水等基础设施。科学制定城市能源战略、节能政策、清洁能源政策、需求侧管理政策、产业创新政策等。健全能源市场的公平准入、退出机制,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实现经济普惠的能源供给。市政府作为次国家行为主体的一种典型代表,可开展与中央政府外交平行的国际交流,为技术创新、产业投资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务实的公共服务。

建设城市现代能源经济需要因地制宜

由于各地的突出问题不一样,各地建设城市现代能源经济的目标也各有侧重,应抓住主要矛盾。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单位土地面积的能源消费量巨大,环境、安全问题更突出。又如“三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创新问题更亟待解决。

各地的资源、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等条件不同,制定重点任务应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城市能源消费体系;能源资源禀赋、环境条件、能源输运条件等因素影响城市能源供给体系;高校、科技产业、文化等因素影响城市能源产业创新体系。

按照建设城市现代能源经济的实施路径差异性,将国内城市粗略分为三大类型,分别是能源输出型城市、能源输入型中心城市和能源输入型中小城市。

能源输出型城市所在地区具有储量丰富的能源资源,人均资源占有量较高,应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或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并且通过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促进大规模清洁能源的消纳和外送;发挥能源资源优势,承接东中部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工业;以能源资源开采加工利用为重要发展基础,利用市场潜力优势、资源优势吸引上下游产业投资。

能源输入型中心城市能源需求体量巨大,人口密度高,能源消费总量超出区域平衡能力,需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并受入高比例的远方清洁电力;发挥政治、经济、交通中心的优势,大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设高效绿色智慧的建筑和交通体系,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双控制,能源消费强度显著下降;加快提升电气化水平,通过全面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促进高比例清洁能源消纳和提升能源系统的安全自愈能力;利用教育、科研集聚的优势,产学研合作开展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发展高科技的能源装备制造业、智慧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能源输入型中小城市具有能源资源不丰富与能源消费规模不大的特点,部分小城市可以通过区域平衡达到能源供需平衡;应与周边农村区域协同规划,大力开发利用周边农村的可再生能源;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促进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吸引中心城市的创新主体来附近中小城市投资,转移能源装备制造业并逐渐提升科技水平。

以上分类初步体现出城市之间的差异性,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各个城市存在的能源经济问题和适合的发展路径既有普遍共性的方面,也有个性差异的方面。建议各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现代能源经济,做到一市一策,甚至一区(县)一策。